距离八月乡试的时间越来越近,从叶丘村回来后, 谢瑾华再次过上了与书香为伴的生活。身为柯祺眼中的学神,谢瑾华不需要在功课方面临时抱佛脚,他需要看的是各位主考官的资料和他们往日公开的文学作品,这是为了避免在回答主观题时犯了忌讳。当然,若是能挠到主考官们痒处就更好了。
因为庆阳侯府有门路, 所以这些资料都不难收集。
在谢纯英的默许下,夫夫俩把资料往柯府送了一套, 又给叶正平和安学友各送了一套。
而除了准考生的身份,谢瑾华还是文报的主编。
《秋林文报》是一月一期的。谢瑾华和叶正平是主要审稿人, 但因为他们都需要备战乡试,时间上就不如以前那么充裕了。谢瑾华就在公孙山长的牵头下和礼部达成了第一次合作。七月、八月的报纸上将会大篇幅刊登历届乡试的优秀文章,而九月份的报纸上将会刊登本年各省份解元的优秀文章。
这个决定在六月份的报纸上就公布了,算是报纸自己给自己打的广告。
所以, 对于今年参加乡试的学子们来说,七月、八月的报纸是必买的,因为这上面印着的是重要的复习资料啊!而如果他们有幸得了解元,他们的名字和才学将会被刊登在九月的报纸上广而告之!
因着这件事,但凡有些野心的学子都忍不住做了会儿白日梦。
而《秋林文报》在读书人心目中的权威性也越来越强了。
安朝的乡试一共要考三场,每一场考三天。考生需要提前一天进场。
第一场考试设在八月初十,考生初九进场,十二日下午离场。因八月十五是中秋节,第二场考试往后推延设在十八日,考生十七日进场,十九离场。第三场考试设在二十一日,考生二十三日离场。
朝廷很重视这次的乡试,考场围得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,考试中并未出什么岔子。
十二日,当谢瑾华考完第一场从考场中走出来时,他整个人还非常精神。待他回到家中,甚至还有精力把自己的考试内容默出来。第一场考试中需做四道四书题,需写两首五言八韵诗,还需写四首经义。所谓的经义,就是后世人常说的八股文。这其中,谢瑾华的强项是作诗。总之,考试很顺利。
柯祺把两首诗品了又品。作为一个优秀的吹,如果谢瑾华的诗作辞藻华丽,那他就会夸是妙笔生花,叫人读来酣畅淋漓。如果谢瑾华的诗作较为朴素,那就是朴实无华,字字句句都带着真情实感。
总之,无有不好。
柯祺觉得他这种行为不能叫吹。实话实说能算是吹吗?
谢瑾华留在家里过了中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