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7页

从学霸开始 敢为 1287 字 2022-11-13

“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吧?难道有新模式?”

“我现在想到了互联网+人工智能的模式。西方阵营要阻止我们崛起,必然会在工业方面动手,把一些生产线交给东南亚和印国是思路。我们的破局之道也简单,搞基建,生产线往穷的地方转移,减少生产成本,然后慢慢自动化。大家的计策,大方向是明明白白的,就看细节了。我准备在其中加入一个小环节,让人工智能计算一些地方的人力成本、地皮成本、运输成本,自动计算出当前某个制造业扛不住之后,下一个可以接替的地方……比较难,一开始也会出错,我希望能得到官府帮助……我把它叫做‘产业链结构智能调整系统’。目前我认为可以用在我投资着的手机、汽车的部分产业链上,配合基建来计算。”

……

第1032章 人间处处变形计

盛唐开始疯狂加点“人工智能”。

温故而知新,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直白的,唐觉晓最近学问大涨,各种古今知识开始融汇贯通。

孔子有教无类,这是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知识传递的基础,等传递够了,要挑选其中高手,科举就出现了,包括国外也施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“科举”。

但要按照孔子复礼的想法,他是支持奴隶制的,豪门他愿意教,寒门也愿意教,穷人就不一定了,这有教无类……其实也有类。

要是生产力发展了,现在人人一两亩地,也可以读书,勉强也算达到了“寒门”标准,这又不同。

时代一直在发展进步。

先秦时法家严苛,始皇帝时的秦法可以概括为“战争即和平”、“奴役即自由”、“无知即力量”。

每个人都臣服于老大哥始皇帝的威严之下,一开始的确可以大爆发,慢慢的就会承受不住。毕竟一颗种子埋多深,一亩地要产多少粮都要管,不科技化、自动化,真受不了的。

如今法律稍稍变严,“中国制造”开始增幅,压力也会释放到每个人身上,开始有人承受不住了,经济战和战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
儒家吞并了诸子百家,百家依然在发展,只是变成了暗中、地下、台面下,直到清朝都是在发展的。

清朝雍正做了土改,这是清朝寿命这么长的根本原因。因为雍正动了读书人的利益,被读书人黑了几百年,他是真的做到了为万民考虑。后世的人读起清朝历史,估计也会恨雍正,只是原因和前人不同。要是没有雍正,这清朝早完了。

唐觉晓偶尔看生物学,也看社会学,因为人是生物,并且是社会性动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