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7章 奥斯曼爆发政变

第1037章奥斯曼爆发政变

两年前,也就是1799年初,寒风裹挟着冰雪掠过英吉利海峡,而远在数干公里外地的但泽城里,法兰西与俄罗斯的全权代表相继执笔,在谈判桌上郑重签下了一份《法俄但泽和约》。

数周内,法兰西执政官安德鲁和俄国沙皇保罗一世分别在《和平协议》上签字,代表法俄结束了“不该有”的冲突,两国还缔结成为反奥斯曼盟友。

而在上述协议墨迹未干之时,安德鲁的目光早已越过波罗的海,投向海峡对岸那片迷雾笼罩的英伦三岛。

在他心中,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正悄然成形,那就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,在英国境内发动一场“伟大的战争”,强行登陆不列颠岛,占领伦敦,掌控英格兰银行,彻底击碎大英帝国的霸权。

为实现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,安德鲁在法国西部沿海精心布局。很多,布伦军营拔地而起,成为这盘战略棋局中的核心要塞。

军营内,帐篷如繁星点点,绵延数里;训练场上,士兵们的呼喝声、枪炮声的碰撞声此起彼伏,响彻云霄。

除布伦军营外,还有数个重要军营相继落成,它们相互呼应,形成一道强大的军事屏障。法国人对外宣称可投射军力的总数量超过50万,这一数字如同一记重锤,砸在英国人的心头上。

然而,这看似庞大的数字背后却暗藏玄机。实际上,这50万不过是法军对外吹嘘的宣传数据,水分极大,真正具备实际作战能力的兵力仅有18到20万左右,而且其中30%的士兵来自欧洲各国。

在巴黎和伦敦的街头巷尾,报纸成为这场心理战的重要武器。一篇篇长篇累牍的新闻报告,将这支所谓“强大的、第一流的、装备精良的欧洲军队”描绘得神乎其神。

报道中,法国士兵们士气高涨,装备先进精良,仿佛随时都能踏过英吉利海峡,将战火烧到英国本士。

这些文字如同催化剂,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愈发剑拔弩张。英吉利海峡东岸,法国-军营里的士兵们枕戈待旦,等待着海面上降下浓雾、登船起航的信号,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躁动与不安。

面对法国人迫在眉睫的入侵威胁,一向以自信著称、在海上称霸多年的英国,此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状态。伦敦的街头,人们行色匆匆,脸上写满担忧与焦虑。

英国政-府迅速做出反应,首先将加强沿海防御工事建设列为重中之重。无数工人日夜赶工,在海岸线上修筑起坚固的堡垒、炮台,架设起密密麻麻的铁丝网,试图构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。

同时,英国紧急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抽调海陆军精锐,命令他们火速返回本士支援。一艘艘军舰扬起风帆,载着士兵们穿越重洋,日夜兼程,只为守护大不列颠的安危。

不仅如此,英国内阁议会果断效仿大革-命时期的法国,发起全民动员。大街小巷张贴着征兵告示,号召所有成年男性和部分女性参加军事作战与救护方面的训练。

一时间,英国各地涌现出大量训练场所,民众们积极响应号召,纷纷投身训练。很快,一支类似国民自卫军的民兵军队组建起来,他们虽然缺乏正规军的作战经验,但怀着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,刻苦训练,准备随时为国家而战。

然而,英国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抵御法国的进攻,于是将希望寄托在重建联盟之上。内阁首相威廉·小皮特,及其继任者波特兰公爵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不惜耗费上干万英镑的巨额资金,展开了一场紧张而密集的外交行动。

他们派出最出色的外交官,穿梭于葡萄牙、俄罗斯、瑞典与奥斯曼等国,极力游说各国加入反法阵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