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1章 魏宗屈死,梁将无功

济公传奇 王钟亭 4262 字 5天前

却说曹景宗奉诏班师,还朝饮至,盈廷大臣,统皆列席。当时左仆射范云已经早病逝,南梁朝廷另外起用尚书左丞徐勉,及右卫将军周舍,同参国政。

左仆射沈约有志台司,终不见能得以朝廷任用。惟才华富瞻,兼长诗文,梁武帝萧衍有所制作(下达诏书命令),必令沈约属草(做草稿),倚马万言。

(倚马万言原指倚靠在战马旁迅速完成长篇文书,后引申为形容人文思敏捷,写作迅速且质量高。该成语通过“倚马”与“万言”的意象组合,生动描绘出在紧迫条件下快速成文的场景)

至是与群臣饮宴在华光殿中,遵敕赋诗,夸张战绩。

曹景宗亦擅诗才,不得与赋,意甚不平,遂起求赋诗。梁主萧衍道:“卿技能甚多,何必吟咏?”

曹景宗求作不已,梁主萧衍见沈约所作,赋韵将尽,只剩得竞病二字,便笑语曹景宗道:“卿能赋此二字否?”

曹景宗索笔成书,立就四语,呈与梁武帝萧衍。但见纸上写着:

去时儿女悲,归来笳鼓竞。借问路旁人,何如霍去病!

梁武帝萧衍瞧毕,击节叹赏道:“卿文武兼全,陈思王即不能专美了!”

陈思王即是三国时期的曹植。

曹景宗顿首谢奖。及宴毕散座,梁武帝萧衍还宫,即颁发诏敕,进曹景宗为领军将军,加封为竟陵公。韦叡为右卫将军,加封为永昌侯。昌义之为征虏将军,移督青、冀二州军事,兼领刺史。余如冯道根以下,各受赏有差。

越年,梁朝的天监七年(508年),曹景宗出任侍中、中卫将军、江州刺史,于赴任途中病逝,年五十二岁。朝廷追赠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,予谥曰壮。

是年尚书右仆射夏侯详,亦老病谢世。这且慢表。

且说北魏的中山王元英(拓跋英),及镇东将军萧宝夤,败奔梁城,北魏朝廷的言官,当然上奏章弹劾,请皇帝诛杀元英及萧宝夤。魏主元恪减等议罪,夺去二人官爵,除名为民。杨大眼亦坐徙营州。别简中护军李崇为征南将军,兼扬州刺史。

李崇十四岁时,北魏朝廷就召拜为主文中散,袭爵陈留公,镇西大将军。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初年,李崇作为大使巡察冀州,不久,李崇任梁州刺史。当时巴氐骚动,朝廷诏令李崇为荆州刺史,出镇上洛。北魏朝廷要发陕、秦二州之兵护送李崇到治所上任。李崇上奏表示不必朝廷派兵护送,孝文帝答应了。李崇率数十骑前往上洛,宣读朝廷诏令和抚慰百姓,百姓当即安定顺从。李崇又整饬边戍,将所掠的南齐的百姓悉数送还。南齐的百姓感念李崇的恩德,也归还荆州人两百余口。边境无战事。李崇治理荆州四年,甚有政绩。李崇被召回京师后,朝廷赏赐隆厚。

延兴五年(475年)的时候,李崇任兖州刺史。兖州之地多有劫盗,李崇创鼓楼之制。令各村建一楼,楼上悬挂一鼓。哪里有盗匪,当地的百姓就双槌击鼓,周边村子的人听到鼓声就擂鼓一次,然后再周边村子的人听到就擂鼓两次,再周边的村子的人听到就擂鼓三次,各击数千槌。诸村听到鼓声,就守卫要道,所以盗匪一出现,鼓声就瞬间响遍百里,其中险要之处皆有人埋伏,只要盗匪窃一出现即可擒拿。诸州置楼悬鼓自此开始。李崇后来按例降为侯,加封安东将军。

李崇深沉宽厚,颇得士心,至是如今,出发镇守寿阳,远近畏服,所以钟离一战虽挫,淮右尚安堵如常。独魏主元恪外宠高肇,内惑高贵嫔,疏忌宗室,迷信桑门,一切军国大事,未曾亲自处理。彭城王元勰,虽然起任太师,有位无权。

元勰之兄广陵王元羽,受职司空,好酒渔色,曾与员外郎冯俊兴之妻私通。冯俊兴为此心怀恚恨,伺机元羽夜游之时,骤然出来狙击,致受重伤,连日隐秘躲藏,在府中逝世,这年三十二岁。

元羽之弟高阳王元雍,继任司空,学识短浅,无善可称。还有广陵王元嘉,系太武帝拓跋焘的庶孙,齿爵并尊,但好装饰容貌。元雍由司空擢升为太尉,元嘉得进位司空,旅进旅退,备员全身。就是魏主四个弟弟,如京兆王元愉,清河王元怿,广平王元怀,汝南王元悦等,资望皆轻,未足参政,所以北朝政令,几乎全出高氏手中。总叙魏主宗室,俱为后文伏案。

皇后于氏,本为魏主拓跋恪所宠爱,自纳入高贵嫔后,宠遇渐衰。正始四年(为中国南北朝南梁天监六年,507年),于皇后忽然暴疾,半日即殂。宫禁内外,明知皇后之死乃是由高氏加以毒害,但是怕她势力甚大,所以不敢显言。魏主元恪已经移情高氏,也没什么悲悼,惟依礼丧葬,谥为顺皇后,算作了事。

于皇后有个儿子叫元昌,年只二岁,越年三月,元昌复得病,侍御师王显,不加疗治,由他啼号,才阅两日,一命呜呼。

魏主元恪仅得此子,忽然夭逝,当然比于后殁时,较为哀痛。嗣因高贵嫔从旁劝慰,仗着三寸慧舌,挽回一片哀肠,遂令魏主元恪境过情迁,竟将于后母子二人,撇诸脑后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就是王显失医等情,亦绝不问及。读者不必疑猜,便可知是高氏的阴谋,巧为蒙蔽了。

于后之世父于烈,出军镇守恒州,其父于劲,虽然留仕魏都,究竟孤掌难鸣,未敢上奏讦发。高氏得逍遥法外,任所欲为。

过了数月,高贵嫔即受册为后,太师彭城王元勰,上书谏阻,那魏主元恪已经堕入迷团,任他如何苦口忠言,统已逆耳不受,反而令元勰得罪高氏,视若仇家。

高肇恃势益骄,权倾中外,妄改先朝成制,削封秩,黜勋臣,怨声盈路,朝野侧目。度支尚书元匡,独与高肇抗衡,先自造棺(准备棺材),置诸厅间(放在客厅中间),拟舆棺诣阙(准备拉着棺材来到王宫),详细弹劾高肇的罪状,然后自杀,隐寓尸谏的意思。忠而近愚。

事尚未行,适得奉诏议权量事,与太常卿刘芳互有龃龉(字词是上下牙齿对不齐,比喻意见不合,互相抵触)。高肇主张刘芳建议,元匡不直高肇,便据理力争,且表称高肇指鹿为马,必为国害。

魏主元恪尚未批答,偏奏斥元匡的弹章,相继呈入,署名为谁,就是前充侍御师,后升中尉的王显。可见前次失医皇子,明明是高氏授意。当下将两奏尽行颁出,命有司论奏,有司皆趋承高肇,统复称元匡诬谤宰相,应处死刑。还算魏主元恪加恩宽免,但降元匡为光禄大夫。

权豪跋扈,祸变猝来。

魏主元恪之弟京兆王元愉,忽然自信都起兵构乱,也居然称帝改元,托言高肇谋逆,魏主被弑,不得不从权继立,入讨乱臣。

高肇虽然专横,究竟尚未弑逆,如何京兆王凭空捏造,骤然敢如此作乱?说道起来,也是有一段隐情。

先前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元愉迎娶皇后的妹妹为正妃,但元愉对王妃毫无尊重。

元愉在徐州时,纳了一个李氏为小妾。李氏本姓杨,名字是杨奥妃,字婉瀴,是东郡人。元愉在夜间听到她的歌声,很喜爱她,便纳她为小妾。元愉回京城后,想抬高杨奥妃的地位,随后,杨奥妃冒认了右中郎将李恃显为父亲。

在景明三年(502年)的时候,杨奥妃生下元宝月。于皇后把杨奥妃召入宫中,诽谤打击她,命令她留在宫内为尼姑,把元宝月交给其他妃子抚养。一年多后,于皇后的父亲于劲,因于皇后很久没有生育,就劝说宣武帝广纳嫔妃。随后,宣武帝命令于皇后把杨奥妃归还给元愉,元愉对杨奥妃更加宠爱。

元愉与弟弟广平王元怀从不约束自己的下属,以至于他们俩的臣子大多骄奢贪婪。正始三年(506)十月,北魏宣武帝元恪下令御史中尉崔亮彻底整治京兆王府、广平王府下属官员们的违法乱纪现象,结果,有三十多名官员因重罪而被处死,其他没有被处死的官员也因犯法而被革职为民,没有被查出违法行为的仅两人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