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支日本军队当中,谁的地位最高?
或者说,打仗的决策权是掌握在谁的手里?
正常来说,那肯定应该是军事主官,比如司令官、师团长,不然还能是在参谋的手里?
正所谓参谋不带长,放屁也不响,而即便是参谋长,那也是协助军事主官进行指挥作战,完全不具备决策权,地位也要低于本部军事主官的副职,比如副司令官。
但是,小日本子却是不走寻常路,在一支日本军队当中,很多时候掌控决策权的其实是参谋——而且还不是参谋长,就是作战参谋。
九一八事关的真正策划与实施者,其实是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、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,两人当时都是佐官。
在后来的诺门坎战役当中,从头到尾起主导作用的是军衔只是少佐的参谋辻政信,当时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都得听他安排。
这些最高军衔也只有大佐级别的参谋们,可谓位卑而权重,在他们的眼里,一线部队的联队长只要负责在阵亡名单上签字就可以了,师团长、司令官也只不过是作战计划执行者,只有他们这些参谋才是灵魂。
动辄就整一出“下克上”。
在二战后的东京审判中,首批二十八个甲级战犯,有十八个是参谋出身。其中被判绞刑的七个甲级战犯当中,除了广田弘毅之外,其他皆为参谋出身。
而既然参谋如此牛逼,那么肯定不是想当就能当的,陆军大学的军刀组属于一个硬性指标。
而那个可怜的谷寿夫,就是参谋当中的典型代表。
不然的话,上原勇作作为堂堂帝国大将,也不至于在这种场合郑重其事的把谷寿夫单独拎出来说事。
只是,上原勇作还没来得及说出名字,那边的大隈重信就已经学会抢答了。
而且,抢答的答案还十分准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