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4章 赴港交流四

傅美枝站在香港会展中心外的台阶上,潮湿的海风裹挟着雨水扑在脸上,她却浑然不觉。1997年6月30日的夜幕下,这座玻璃幕墙构筑的现代建筑被探照灯照得通明,仿佛一座灯塔,指引着历史的航向。身旁的同事小林攥着相机,声音发颤:“阿枝,你听——港督府的钟声停了。”远处,象征殖民统治的最后一记钟声在23时59分戛然而止,人群骤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。

---

### **“两秒钟,争的是民族的脊梁”**

几小时前,傅美枝和同事们挤在临时架设的转播屏幕前,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谈判余波。当中方外交官安文彬以近乎悲怆的声音说出“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!我要的只是2秒钟”时,小林猛地抓住她的胳膊:“英国人连两秒都不肯让?”傅美枝盯着屏幕上英方代表紧绷的面孔,轻声道:“这不是时间,是主权。”

23时56分,中英护旗手入场。随着《天佑女王》的旋律响起,米字旗缓缓降落,傅美枝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英国国歌竟比原定快了12秒结束,现场陷入死寂。同事老陈低声咒骂:“他们故意的!”傅美枝却看见升旗手朱涛如雕塑般纹丝不动,军装后背已被冷汗浸透——他必须等待那缺失的12秒,否则国旗将无法在0点准时升顶。

“五、四、三……”数万人的倒计时声浪中,傅美枝突然想起昨日在茶餐厅听见的对话。一位白发阿婆摩挲着紫荆花胸针喃喃:“阿仔,明朝返屋企食饭啦。”(孩子,明天回家吃饭吧。)此刻,当时钟跳过7月1日0时0分0秒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如惊雷炸响,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并排升空,朱涛绷紧的手臂终于划出弧线。傅美枝的眼泪混着雨水滚落:“阿婆的仔,真的回家了。”

---

### **“你们下岗,我们上岗!”**

凌晨的滂沱大雨中,一行人跟着人流涌向威尔斯亲王军营。防务交接仪式上,谭善爱中校的吼声穿透雨幕:“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!你们可以下岗,我们上岗!”英军卫兵收枪退后的瞬间,小林突然高举双臂用生硬的粤语大喊:“威武!文明!”周围香港市民愣了片刻,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。

傅美枝注意到人群中一位拄拐杖的老者。他颤抖着触摸解放军战士的军徽,用潮州话念叨:“唐山阿叔(祖国亲人),终于来守家门了。”战士挺直腰板敬礼,雨珠顺着帽檐串成银线。这一幕被老陈的相机定格,后来登上《大公报》头版,标题写着《暴雨浇不灭的归心》。

---

### **雨中长街,血脉重连**

清晨6时,傅美枝随驻港部队主力车队向市区行进。新界公路两侧,挥舞国旗的市民在暴雨中筑成红色长廊。卖鱼蛋的阿姐把塑料布盖在国旗上,自己却淋得透湿;穿校服的少年爬上父亲肩头,将自制的“欢迎解放军”纸板高举过头顶。

“阿枝快看!”小林突然指向路边。几个菲佣模样的女子正用蹩脚普通话教身边孩童唱《东方之珠》,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跟唱:“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……”傅美枝想起昨夜在兰桂坊见到的场景:醉酒的英国商人对着降下的米字旗发呆,而隔壁大排档里,老板将“皇家啤酒”招牌狠狠撕下,换上早已备好的“中华老字号”。

---

### **尾声:紫荆花开时**

三天后,傅美枝在启德机场与同事们道别。通关时,海关职员递还证件时特意用普通话说了句“欢迎再来”。候机厅电视正重播回归盛况,当镜头扫过会展中心外那片被千万人踩踏过的水洼时,小林忽然笑道:“知道吗?那摊雨水里,有英国人的时代,也有我们的骄傲。”

飞机腾空而起,傅美枝透过舷窗回望香港。维港两岸,殖民时代的灰蓝穹顶与摩天楼的玻璃幕墙交错而立,而新界青山上,驻港部队的八一军旗正在晴空下舒展。她摸出笔记本,在扉页写下:“1997年7月1日,我见证了一个民族把被撕碎的尊严,一针一线缝回了自己的旗帜上。”

()

傅美枝站在香港会展中心外的台阶上,潮湿的海风裹挟着雨水扑在脸上,她却浑然不觉。1997年6月30日的夜幕下,这座玻璃幕墙构筑的现代建筑被探照灯照得通明,仿佛一座灯塔,指引着历史的航向。身旁的同事小林攥着相机,声音发颤:“阿枝,你听——港督府的钟声停了。”远处,象征殖民统治的最后一记钟声在23时59分戛然而止,人群骤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