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书说到,秦巡抚说朝廷三令五申,不许救济归属不明的灾民。什么叫归属不明的灾民?
因为在明末的时候,最开始跟随闯王起来的大军,大部分的人,就是由天下连年大旱,造成民不聊生的广大灾民组成。
所以后来的灾民,为了活命,有的继续投靠农民军,也有的加入官兵混饭吃,还有的加入其他组织。
所以朝延认为,在广大灾民中,除了有一小部分身体还强壮的人,抓来还可以当个壮丁,去对付农民军。
至于其他的老弱病残,你救他们干啥?难道让他们吃饭吃足,身体强壮了,说不定就参加起义军,跟着闯王闹事了,所以他们才认为你归属不明,还不如不救你。
苟延残喘的大明王朝,不但不下令开仓放粮,赈济广大灾民,反而严令各地的,他们还掌握政权的地方官员,还把各地的屯粮。
和民间征集的余粮,迅速运往前线,做为军粮交给剿匪,即与闯王农民军打仗的官兵手中,鼓励他们吃饱肚子后再打农民军的。
目的就是能从农民军手中,重新夺回失去的地区,重新维护他们的残暴统治呀!至于广大忍饥挨饿,流离失所的广大灾民。
这个时候,不但对朝廷来讲毫无价值,就是对新势力,新权贵逐渐控制了的农民军来讲,也毫无利用价值呀!
因为这个时候,他们双方最需要的是,能帮他们争夺地盘,争夺势力的即战力,而不是毫无用处的广大灾民难民。
一句话,广大老百姓的死活,他们才无暇顾及呢!
所以当兔墩墩大元帅,提出要秦巡抚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时,他是一脸懵逼呀!
一方面朝廷让他拼命征粮,甚至搜刮民脂民膏,来充实前线军粮,另一方面民间让他开仓放粮的呼声日久,今日的兔墩墩大元帅还找上门来。
这一下让他左右为难了!
不过秦巡抚,还算是个良心未泯的官员。面对兔墩墩大元帅的严厉警告。
他思前想后,反正自己也因为筹粮不力,被皇帝下旨贬为了县令,马上要到南方赴任了!
所以他想索性在离任之前,为百姓做点好事!
但他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开仓放粮,因为如果这样做,违背了朝廷的圣旨,就不是贬官的事了,那是要掉脑袋的事!
但广大灾民又不能不救!于是他与幕僚商量了一下,定下了一个妙计,他决定让本省最近从富商手中,筹集来的十万担粮食。
以出人意料的方式,落入广大灾民的手中,也算是他这个父母官,在离任之前,为老百姓做的最后一件好事吧!
秦巡抚定下妙计,命令亲兵和家丁依计而行后,还告诉女儿秦小姐,让她转告兔墩墩大元帅,说自己已经尽力了!
秦小姐告诉兔墩墩大元帅,说父亲定下妙计,故意让亲兵和家丁,护送这十万担粮食,经过灾民群时。
当灾民上前时,就赶快丢下粮食后撒腿就跑,从而变相为广大灾民开仓放粮。
兔墩墩大元帅听了,这十万担粮食若真落到几百万灾民手中,可是真的可以救活不少人呀!
最起码的人均一口饱饭没问题。为此他请秦小姐转达,他对秦巡抚的感激之情。
而秦小姐依依不舍地告别了,兔墩墩大元帅之后,当日就跟随他的父亲,那个被贬为南方某地县令的秦巡抚,到南方赴任去了。
兔墩墩大元帅在得到这个好消息后,蹦蹦跳跳地回去告诉了玉玉。当晚他俩回到香包的家中后,兔墩墩大元帅总算睡了个好觉。
但他一觉醒来,第二天早上和玉玉刚走出香包,却听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好消息。
那就是秦巡抚前脚刚走,后脚接任他的新任巡抚,就带着押粮官赶到了!
于是,依计而行,想把十万担军粮送给灾民的运粮队出发不久,就遇到朝廷派来的押粮官,把粮食从半道上截走了!
就这样,秦巡抚的心思白费了,十万担粮食,一粒米也没进入到灾民肚子里。
他们依然是饥肠辘辘,朝不保夕,随时随地面临着死亡的威胁。